新闻动态

学院新闻

“老牛”三进哈工大--记牛夏牧教授

2003-07-04 12:13 管理员

    牛夏牧教授:哈尔滨工业大学信息对抗技术研究所教授,博导。2002年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国际SPIE学会高级会员,SCI(Systemics Cybermtics and Informatics)国际会议-图像压缩与数字水印分会主席。共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7篇被SCI收录,20余篇被EI收录。主编与参编著作3部(两部中文、一部英文)。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若干项。主要研究方向为信息对抗技术。

    牛夏牧教授被周围的人称为“老牛”,不仅因为他姓牛、属牛,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牛”的精神,不很聪明,但是踏实、认真、倔强、固执,只要认准的事就一定要做下去。老牛不但精神可嘉,他的经历也很特别,被人戏称为“三进哈工大”。
    老牛一进哈工大是在读本科的时候,那时1978年,17岁的他考进了哈工大无线电技术专业。与那些经历过文革磨难,知道了知识可贵的人不同,老牛那会儿还不知道用功读书。长他十岁的老大哥们从一进校门就发奋苦读,而他,从三年级的时候才开始用功。
    为“少壮不努力”直接付出的代价就是他不得不离开哈工大。1982年毕业分配时,他被分到沈阳某学院,成了一名讲师。校园文化的巨大差异让他感觉真的离开了哈工大。当初在校园时总抱怨学校的伙食不好,校园破破烂烂,可是一旦离开了,他却无时无刻不出现在牛夏牧的梦里。有一件事对牛夏牧震动很大,并最终让他下决心,一定要考回哈工大。那一次他出差去办事,对方听说他在沈阳某学院教书,态度就很傲慢,可经过攀谈知道他是哈工大毕业生之后就立刻变得恭敬起来,并连声夸奖哈工大。那一刻,他突然明白了,以前,他一直不太珍惜的东西,在别人心目中却有着那样重要的位置。他为二进哈工大开始了积极的准备工作。
    1986年,牛夏牧考上了哈工大通讯与电子工程系统的研究生。这一次,他成了年轻的师弟师妹们的老大哥,带头工作,带头学习。看到那些和自己当年一样不知道“愁”为何滋味的师弟师妹们挥霍时光,他只感到痛心。研究生三年,他比别人都刻苦,因而他也成了当年的优秀硕士毕业生。
    可是,按照与原单位的协议,牛夏牧还必须回沈阳某学院工作,但他已经舍不得离开哈工大了。他找到当时的校长杨士勤,拿出研究生学习期间所受的奖励及工作业绩,希望学校能给自己一些支持。结果,牛夏牧被作为人才,特批,留在了哈工大。多年以后,又一次他去看望杨士勤校长,杨士勤问他近况怎么样,他说很忙也很累。杨士勤说,年轻人忙点累点是好事。牛夏牧知道这句话的分量,除了支持、鼓励、肯定、还有鞭策。
    2000年,牛夏牧在哈工大读完了博士。因为读博期间成就突出,他被聘为德国弗朗赫费计算机图形学研究所通信系统信息安全技术部研究员。像所有满怀梦想的出国学者一样,初踏上那片土地时,他也对未来充满着希望和憧憬。虽然为了证明自己的实力,最初的三个月他做得很辛苦,但那份努力也为他挣来了中国人在国外少有的地位和荣誉。当他已经适应了那里的工作,一切变得得心应手的时候,他却感到了放松、怠惰、无聊和空虚。因为那个国家是人家的,它不需要你参与,你始终游离于社会之外。原本激情澎湃的梦想变成了买房、买车和旅游,而当这一切都实现的时候,安逸的生活就变成了消磨人意志的棉花糖,虽是甜的,但仔细想想却一点好处也没有。牛夏牧一下失去了生活的目标,八小时之内认真工作,八小时之外除了盼望假期、盼望旅游,找不到别的消遣。他感到了厌烦。
    恰在这时,他接到了博士导师孙圣和教授的一封信。信中说,他被评为了2002年全国百名优秀博士论文奖获得者。“这份荣誉在国外是一张废纸,但在国内却是一个闪闪发光的金牌”,孙老师希望他能回来,为国效力。
    向国外的老板辞行时,国外的老板感到很惋惜,你的待遇这么好,为什么还要走。待牛夏牧说明情况后,他又表示了理解,毕竟,爱国主义是相通的。接着他又向牛夏牧表明了他的态度:以后,你任何时候回来,我们都欢迎,并当即签署了与哈工大共同培养博士生的协议。能享受这种待遇,足见他们对牛夏牧的肯定。
    第三次回到哈工大,牛夏牧又明白了一些道理:一个人没有根是不行的,那就像水中的浮萍,精神上始终在流浪,即使那里的水再绿,心中却不会感觉快乐。
    他不要做浮萍,他要做大树,把根深深地扎进国土,接受滋养,洒下绿阴。

发布者:郑学军 源作者:宫玉范.转载自:《黑龙江晨报》2003-07-04
XML 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