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003/inputview.asp?key=135
面对陆哲明的简历,很多人都不会无动于衷:1974年出生,1991年被保送到哈工大,1997年在校读博士,1999年留校任助教,1999年9月破格晋升为讲师,2000年10月破格晋升为副教授,2003年7月破格晋升为教授。当上教授的时候他刚满29岁。 一个29岁的教授会是什么样?脸上是否仍会挂着那个年龄特有的意气风发和不成熟?见到他时,种种猜测都得到了回答。与想象中的有点不大一样,确切的说,他的稳重俨然就是一个教授。 话题自然从他为什么29岁就能当上教授谈起。他指着眼前的资料说:评教授需要一些硬件,读博期间,他曾提出多种矢量量化码书设计和码字搜索新算法及系列矢量量化压缩新方法,并首次提出矢量量化数字图像水印方法,已被10篇SCI论文正面引用。2002年5月,在哈工大出版基金和中科院科学出版基金资助下(一年全国只资助10本书),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矢量量化技术及应用》专著。由于论文成果突出,1999年获中国科学院奖学金,2003年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截至目前为止,他已发表论文70篇,SCI、EI论文55篇,其中SCI期刊论文23篇(包括美国IEEE 2篇,英国IEE 6篇,日本IEICE 6篇,欧洲Elsevier 1篇,台湾JISE 1篇,中国CJE 7篇),这些论文共被他引50余篇次。目前,他还承担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功能数字图像水印算法及应用研究》和航天技术创新基金项目《信息安全领域-数字水印技术及应用研究》。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防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对于评教授,这些已经绰绰有余了。 为什么他会超出同龄人那么多呢?看着我疑惑的目光,陆哲明抢先说道:写论文是需要一些技巧的。他总结主要有以下三点:一、要有跳跃性思维,能融会贯通,一篇文章看到一半就能想到另一篇文章。这种不同内容的串联是创新的来源,会帮你打开另一个世界。二、实验仿真能力强。一种想法来了,需要你马上编出程序,把这种想法仿真再现出来。这就要求你必须掌握一定的编程语言,熟悉计算机,熟练编程。三、英语水平。这里指的是科技英语,也即科技写作,要能独立撰写科技论文才成。可能开始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要怎样写,那么你就要去模仿人家,但这种模仿不是抄袭,你要有自己的创见才行。初期最常遇到的问题还有一些科技术语用英文表达却不知该怎么说。那么最简单易行的方法就是到网上去检索。如果网上有这种用法,那么就可以大胆地说了。 29岁的教授,可能有些学生的年龄都会超过老师。在那些“大”学生面前,“小”老师会不会感到局促呢?陆哲明说,不会的。他已经帮助导师孙圣和教授成功地指导了几名博士。老师和学生的区别不是以年龄为标准划分的,不是年纪越大的老师在学生面前就越有威严,而是知识越多的老师越受学生尊重。 少年成材是一件让人非常羡慕的事情。少年大学生、少年博士,以至像陆哲明这样的年轻教授,他们都是人们学习的榜样。那么怎样看待少年成材呢?陆哲明说,他并不主张过早地成材。如果一个人在二十五六岁的时候就成为教授,那么很可能他的知识水平达到了,但是心态却不稳定。他29岁当教授已经不算年轻了,如果拿时间来衡量,他为当教授所花的时间并不比别人为当教授所花的时间少。只不过别人是分散的,而他是集中的,集中在他29岁之前。 其实,能不能当教授,于陆哲明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他只是在认真地做学术而已,没当上教授,他会继续严格要求自己,多出成果;当上了教授,他更会严格要求自己,以期做出表率。 陆哲明认为自己的成就与自动化测试与控制研究所的团结合作以及家庭的支持分不开,没有孙圣和教授的指点迷津和重点培养、没有研究所其他师生的帮助和支持,没有妻子和父母的默默无闻无怨无悔的付出,就没有他今日的成就。 搞研究是陆哲明的兴趣,但他的生活并不是研究就能概括全部内容,他还有家、妻子和儿子。他最向往的生活就是白天认认真真地干活,晚上回家陪太太和儿子,放假的时候可以去旅游,回到家里还可以看一些闲书。虽是搞工的,但他觉得人文书籍会从另一个侧面给人一些启迪,所以人文知识不可少。 这样的生活距离他究竟有多远?也许不远吧!他会一直向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在事业上,在生活上。 |
|
发布者:郑学军 源作者:宫玉范.转载自:《黑龙江晨报》2003-09-05
|